8月20日,西安交通大学-海能技术细胞膜色谱智能分析仪器研究院(下称“研究院”)在海能未来技术集团产业园举行挂牌仪式。海能技术董事长张振方、总裁刘文玉,西安交通大学天然血管药物筛选与分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贺浪冲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孟晓军,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张彦民等出席仪式,共同见证研究院产业化基地正式启用,仪式由张彦民教授主持。此次挂牌是继3月西安交大揭牌后,双方深化“产学研用”融合的关键举措。作为研究院的产业化核心载体,海能产业园将聚焦细胞膜色谱智能分析仪器的工程化开发、规模化生产及市场转化,推动原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
仪式上,张振方表示,海能技术深耕科学仪器领域近20年,在色谱、光谱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商品化方面积累了成熟经验。研究院落地后,企业将充分发挥产业链整合优势,与西安交大团队协同攻关——将贺浪冲教授团队研发的细胞膜色谱(CMC)原创理论转化为可量产的智能分析仪器,依托产业园的精密制造能力,实现核心部件自主生产,打破国外在分析仪器领域的技术垄断。“细胞膜色谱技术的突破,在于实现了‘从理化分离到生物活性识别’的跨越。”贺浪冲在发言中介绍,团队历经30余年研发的CMC技术,可通过细胞膜的生物识别特性,同步检测被测物的生物活性与理化属性,较传统色谱技术效率大幅提升。此次与海能技术联手,将加速该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精准用药、环境监测等领域的落地——目前基于该技术的工程化样机已完成测试,预计年内可实现小批量生产。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孟晓军副主任对此次挂牌仪式表示祝贺,对研究院的落地表示肯定,他指出,研究院的产业化布局不仅填补了区域高端分析仪器制造的空白,更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提供了“产学研”合作范本。
研究院采用“双基地”运作模式:西安交大基地聚焦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突破,海能基地负责工程化开发与生产转化,形成“基础研发在高校、产业转化在企业”的协同格局。未来,双方将依托该平台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复合型人才,计划三年内实现3-5款系列化智能分析仪器量产,推动我国高端生物分析仪器向“自主可控、国际领先”迈进。此次挂牌标志着细胞膜色谱技术进入产业化加速期,不仅为我国科学仪器领域原创技术转化提供了实践样本,更将助力生物医药、环境检测等行业降本增效,为高端分析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